内蒙古通辽:草原经济铺就回归本源之路

      通辽市是中国草原肉牛之都,也是中国蒙医药之都通辽牛肉多年来进入香港成为美餐。通辽以独特的草原经济模式推动进步,将绿色理念融入发展,回归本源回归自然,不仅绿了大地,美了乡村,也富了百姓。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印象中的内蒙古,有着绵延无际的绿色草原,万马奔腾;也有着一望无际的沙海,黄浪滚滚而来。当汽车慢慢驶入内蒙古通辽市,公路两边的景观渐渐变得开阔,频密和繁忙的人来车往带起养殖业、种植业的欣欣向荣,显现的是内蒙草原经济的另一番景象。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三个扎实为通辽开启了脱贫攻坚、转型发展、民族团结的新征程,确定了大战略,擘画出更为光辉灿烂的明天,成为通辽发展的新动力 

      时值5月,草原还没有完全变绿,但视野所及之处却并不缺乏绿色,沙土上种满了植被,一颗颗杨树正茁壮成长,高高耸立的白色风力发电机点缀其中。继续行驶,公路两边出现了一座座肉牛养殖基地,种植基地出一片片绿色,慢慢地,古老科尔沁草原上崛起的一座三百多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便映入眼帘。 

      草原生态经济崭露头角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位于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三省交界,是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西部最大的交通枢纽城市,也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这里是蒙古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区,民族团结是这里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石;这里有中国最美山地草原:科尔沁草原,草原经济正不断发展,推动着通辽不断向前。2017年,通辽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2%9.7% 

      通辽是闻名已久的中国草原肉牛之都中国蒙医药之都,养殖和种植产业正在走向世界。这里的九大主导产业链蓄势待发:绿色生态农牧产业、玉米生物技术产业、铝镍硅新材料产业、肉牛产业、现代蒙医药产业、煤化工(乙二醇)产业、沙产业、会展业、文化旅游产业正推动传统产业快速升级,实现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同时,通辽将其绿色、自然的理念融入在自身的发展,成为了内蒙古地区一座充满生机活力、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 

      草原的本源就是绿色,通辽也需要守护绿色草原。草原经济的发展思路很清晰,并非盲目追求第二产业增速,也并非盲目追新求快,经过多年的发展,通辽始终坚守着实现草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这样的模式给这片热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不仅绿了大地,美了乡村,还富了百姓。对每一位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草原经济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回归本源,回归自然,让老百姓在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生活因此变得更有质量。

      科尔沁草肥牛壮产业兴 

      肉牛和蒙医药是通辽的两大核心产业,也是闻名海内外的两张名片。其中,通辽是供港活牛基地,来自科尔沁草原的活牛直供香港市场,产业已形成全产业链发展的格局,在产业地位、饲养规模、牛群质量、产品加工销售、服务体系、养殖效益等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这里,黄牛变身为软黄金,已经成为拉动畜牧业经济发展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通辽是全国最大的供港活牛基地,活牛累计供港数量已超过10万头,年供港数量大概在5000头,供港的标准十分严格,这从侧面说明了通辽肉牛的产品质量是过硬的。不过,近年来供港数量有所下降,并非因为质量原因,而是因为内地肉牛价格上涨所致。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巴彦胡硕养殖分公司负责人吴·额尔德木吐说。 

      巴彦胡硕养殖基地位于科尔沁左翼中旗,是一个拥有上万头牛的养殖场,也是通辽肉牛产业的一个缩影,肉牛规模化养殖水平很高。尽管规模庞大,但饲养起来却十分轻松,全养殖场只需要25名饲养员即可完成全部工作,所依靠的就是机械自动化。除了机械化,养殖场还建立了家畜自动跟踪监测系统,每头牛的年龄、体重、防疫、饲养过程均有动态记录及实时检控,做到了每一位消费者都能进行追踪,真正从源头保证了食品安全。·额尔德木吐说。 

      事实上,科尔沁品牌一直是通辽的骄傲,在2005年就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并且连续多年被选为特供产品优秀供货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亚运会等国际赛事上被端上了各国运动员的餐桌,其建立并实施的28项科尔沁肉牛标准和肉牛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国内领先,这也正代表了通辽肉牛的高标准和高质量。

       牛经济带动百姓脱贫 

      如今,通辽市已形成肉牛全产业链发展的格局,成了全国最大的肉牛交易市场,全国最大的供港活牛基地、世界先进的肉牛种源基地,是实至名归的中国草原肉牛之都。肉牛产业的发展与提高农牧民收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等有着紧密关联,在这条产业链上,农牧民也分享了产业的利润效益,真正同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在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40岁的孙永军一大早就来到成峰牲畜交易市场内的扶贫养殖示范基地,照看自己育培的几头牛。看到牛圈里的这批牛长势喜人,孙永军的心情也愉悦起来,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半年前还两手空空的自己,如今已经迈向奔小康的行列。 

      “以前打零工,夫妻两人加起来一个月只能赚4000元,完全不够五口人生活。从去年12月份起,我从市场里贷了10万块钱,买了15头小牛开始育培,一个月就赚了一万块钱,现在干了五个多月,净收入已经达到了五万多块。 据孙永军介绍,成峰牲畜交易公司铺设扶贫之路,支持贫困户购买肉牛发展养牛,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市场还提供场地和设施。现在,孙永军已经依靠养牛摘掉了穷帽子,获得了稳定的养殖收入。 

      成峰牲畜交易市场是通辽市一家从事牲畜交易的一站式市场,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活牛交易市场,每个月147日下午,258日上午集日时,来自全国19个省市的牛羊来到这里交易。每个集日的牛、马、羊等交易量平均达到13000头以上,日成交额可达5000万元。去年一年,经过市场交易的牲畜达到了80万头,年交易额达70亿元,这样的成交量也为养殖户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让百姓通过育培牲畜致了富。不仅如此,该交易中心还创建了国内首家牛业在线交易平台:中国黄牛网,步入了互联网+时代,把在线营销和线下销售管道紧密结合一起,进而带动了这个产业链的发展。 

      从百姓身上能够直观感受出这样的发展,据舍伯吐镇镇长吴权胜介绍,成峰牲畜交易市场的成功不仅为全镇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也有效带动了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直接和间接解决了上千人的就业问题,在扶贫帮困上,像孙永军这样的养殖户目前就有40来户,市场今年计划将这个数字提升至100户,通过牛经济帮助更多贫困户就业和实现增收。 

      许许多多像孙永军这样的养殖户,正成为肉牛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实现了共同增值。在科尔沁左翼中旗朱日和牧场呼和塔拉分场,34岁的陈永生一家三口在家中圈养了40多头牛,又种植了二百亩的玉米作为饲料,在全机械化的帮助下,夫妻俩将自家农场打理得井井有条,实现年收入三十多万的喜人成绩,做到了依靠养牛发家致富。 

      “以前养牛是靠天吃饭,是粗放式的,成本高且收入低,后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我们转而使用科技养殖的方式,用圈养提高了养牛效益,而且,现在农田都是机械化了,夫妻两人就能忙过来,最多时我们养牛可以达到八十头。陈永生说。如今,致富后的陈永生开始积极帮助周围的养殖户,他表示,希望将自己的经验和方式推广出去,帮助更多人脱贫致富,更何况,大家共同养牛,会降低一些成本,也能提高了抗风险能力。

陈永生依靠养牛发家致富

      绿色种植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通辽另一大名片,蒙医药在这片土地的发展优势也得天独厚。通辽市是蒙医药的重要发祥地,被中国蒙古学学会命名为中国蒙医药之都。通辽有着优势的自然条件,适合蒙中药材生长,种植业的快速发展也助推了整个蒙医药产业实现升级。 

      通辽市奈曼旗蒙中药材万亩核心示范区内,一片片美丽的药材花迎着阳光开得绚烂,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药香。奈曼旗蒙中药研发管理中心技术顾问张素君告诉记者,奈曼旗沙地面积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62%,以前大部分种植玉米,产量低效益差。近几年,经过市场分析和调研,该旗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将目光瞄准蒙中药材产业。 


      奈曼旗是蒙药鼻祖占布拉道尔吉的故乡,是蒙医药文化的发源地,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有种植蒙中药材的历史,从2016年起,旗委政府进一步加大蒙中药材的发展力度,流转核心区土地一万亩给药材企业、种植大户等,带动广大农户产业蒙中药材种植,形成旗级示范——合作社推广——农户跟种的推广种植模模式,2017年奈曼旗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10万亩,种植的药材包括黄芪、桔梗、沙参、防风、柴胡、苦参、板蓝根等20多个品种。  

      这样大规模的土地流转、种植结构调整,得益于奈曼旗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与蒙中药材市场的主动对接。据了解,奈曼旗与素有全国最大中药材集散地之称的河北省安国市结成友好旗市,并与当地大批药企签署了基地建设、产品初加工及药材回收等一系列合作协议,使药材种植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家里的地都流转给药材合作社,太重的力气活儿也干不动了,村里联系我们到合作社来打工,一天能挣100块钱,对我们来说是算是额外收入了。在核心示范区内,村民黄大妈一边种植黄芪,一边和记者聊着,要不是种药材,就我们这岁数,还真难找到打工的地方。 

      蒙药种植业的发展,推动整个产业的做大做强,位于通辽的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便深受其益。蒙药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蒙药生产基地,以生产蒙成药、中成药为主,包括六个剂型200多个品种,近几年间,蒙药产品的市场份额逐年攀升,先后研制成功了珍宝丸、保利尔胶囊、扎冲十三味丸等蒙成药。 

      “身处通辽,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着最优质的药材能帮助实现传承和创新,例如,除了传统的蒙成药、中成药以外,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开发黄芪饮料以及口服液产品等,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蒙药,了解蒙药。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尹洪林说。 

      在通辽市开鲁县,玉米和红干椒是这里的当家产业。近年来,玉米和红干椒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大,农民增产却难增收,去产能、调结构势在必行。为此,该县正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提升玉米和红干椒产品价值;另一方面加快引进生物产业企业,培养和扶持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让农民调得稳、种得值。  

      “以玉米为例,近年来开鲁大力发展玉米生物科技产业,产品由淀粉、酒精初中级加工向酸、糖、醇、胶、药等精深加工升级,全县已入驻玉米生物科技加工类企业13家,玉米综合转化能力达到260万吨。开鲁县县长刘兴涛说。 

      草原经济走出通辽辐射全国 

      开鲁县依托产粮大县资源优势,在小玉米上做足了大文章,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先后引进了以淀粉为原料的发酵企业华曙生物和黄河龙生物,分别生产土霉素碱和黄原胶,又引进了以土霉素为主要原料生产强力霉素的企业开封制药。企业之间形成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形成了玉米——淀粉——土霉素——强力霉素四级产业链,创新能力和产业层次逐步增强,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断提高,推动了玉米生物科技产业集群式发展。 

      511日,通辽市在深圳举办了招商引资项目推介暨打造中国草原肉牛之都中国蒙医药之都发布会,在项目签约环节,共签约了15个项目,总额353.6亿元人民币。发布会现场,通辽的草原经济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其中有不少都是来自港澳。 

      总部位于香港的浩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葵生带着蒙品通产业共享平台项目来到发布会。他说,这次和通辽签约,看中的就是通辽的草原经济,看中相关产业在转型升级中的提质增效。通辽有很多好的产品,很多产品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我们的平台主要运用营销智慧、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帮助通辽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升级,希望能够带来一个整体的提升。吴葵生说。 

      “地理和资源优势为通辽的发展赢得了先机,而粤港澳大湾区则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未来大海和草原牵手合作,必然会创造出新时代广阔的发展空间,相信通辽可以成为更多人投资兴业的热土。通辽市委副书记、市长郝茂荣在发布会中表示。 

      当然,对通辽感兴趣的并不局限于客商和资金,随着夏季的到来,科尔沁草原上这座美丽的城市即将迎来最好的季节,五湖四海的游客都将慕名前来。为此,通辽已经做好准备,让更多人在这里认识草原,回归自然,真正感受到草原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体会到这座城市勃发的生命力。

      作者:赵银峤